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76节 (第2/3页)
有及时给他们行礼,不曾主动在道路上避让,轻则拳脚相加,重则夺走对方的家财。 ??他们在乡野间横行霸道,为了购买平民百姓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家产,无所不用其极,勾结官吏指派里长驱使地痞,那是常规手段。 ??地主大户曾经是怎么害得他们家破人亡的,现在他们就怎么去迫害别的平民百姓,至于恩威并施强娶民女,多得已是不值得一说。 ??连污了姑娘清白身子提起裤子就不管的事,都屡见不鲜。 ??一言以蔽之,他们以前是孙子,现在都成了大爷。 ??这种现象不是一蹴而就,在耿安国刚刚成为义成节度使时,梁山众兄弟还保留着国战义士的风貌,并不曾横行无忌。 ??但随着耿安国地位稳固,义成数州无人可以撼动梁山营的地位,大伙儿开始购置产业,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巴结众将士,越来越多的银子进入手中,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成了等闲,为所欲为的强权带来的无上快感,日复一日改变了众将士的心智。 ??大家开始觉得这是苦尽甘来,觉得这是沙场搏命该有的成果。 ??若不是为了钟鸣鼎食、有钱有权,当年拼命奋战又是为了什么? ??大家放松了心神,在纸醉金迷中乐不思蜀。 ??大家纵情享受富贵人生,颐指气使的做着人上人,把平民百姓踩在脚下,并认为一切理所应当。 ??凡此种种,耿安国不能接受。 ??他兄长就是被里长害死的,他就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做贼的,他怎能接受有平民百姓,被自己的人欺负成那个样子? ??他无法理解梁山兄弟的转变,就像梁山兄弟无法理解他的坚持。 ??耿安国尝试过整肃众兄弟的生活作风,却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,官吏也好将校也罢,都认为一切理当如此。 ??他把众兄弟逼急过两次。 ??头一次,众兄弟跟他大述兄弟之情,回忆在梁山、郓州并肩作战的艰苦;第二次,众兄弟直接问他,是不是不想兄弟们过好日子。 ??耿安国莫说下不去手杀人,连驱逐一些兄弟都做不到。 ??这些可都是他的生死兄弟,是共过患难、相互救过命,从死人堆里一起爬出来的手足,世间还有什么情义比这更大、更重? ??而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。 ??所以,到了现在,耿安国已不能约束梁山众兄弟的行为。 ??他能做的,仅仅是作为军帅,在军营严肃军纪,保证义成军的战力。 ??杨氏的人多次来郓州接触耿安国,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,转而大规模联络梁山众将,这事儿没有瞒过耿安国。 ??梁山众将对杨氏的亲切态度,让耿安国无法带着义成军效忠大晋。 ??是的,效忠。 ??耿安国一开始就没想过背叛大晋,确切地说,是没有想过背叛赵宁。 ??国战时,他带着梁山兄弟来郓州参战,本想报效国家拼一个出身,但因为山野盗匪的身份,不善于奉承谄媚上官的习性,导致他们备受排挤、刁难,缺衣少粮,连度日都难,更不必说杀敌建功。 ??若非赵宁及时成为大军统帅,还对梁山营多有重用,他们莫说屡立战功加官进爵,恐怕只会被用作马前卒,一个个连国战都活不过,哪有今天的荣华富贵? ??梁山诸将记住了大齐朝廷对他们的冷漠,记住了前任节度使对他们的打压,认为今天的一切都是自己挣来的应得的,唯独选择性遗忘了赵宁对梁山营的照拂。 ??耿安国没忘。 ??也不会忘。 ??于是他深深陷入两难之境。 ??投靠吴国,对不起赵宁,有违本心;投靠赵宁,会让众兄弟不满,乃至引得兄弟刀兵相见。 ??耿安国从一地狼藉中站起身,他已经在屋里闷了太久,决定出去走走,他知道时间不多了,最迟这一两日必须拿定主意。 ??他前脚从侧门离开节度使府邸,梁山诸将后脚便来拜访,双方算是擦肩而过,完美避开。 ??午后的阳光明媚灿烂,带着一股慵懒倦意,满脸胡茬、面容憔悴的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