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十章 沁官(一) (第4/4页)
??- ??璎珞所录的几句白话是《从前有座灵剑山》歌词节选。 ??- ??因本章的旁白很多,提前开始贴出,以下内容其实是第二节的说明。 ??- ??【廷寄上谕,议片和军机处操作之一】自雍正开始,清代的重要政令,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达:一是君主在臣工奏摺上的朱批;一是另写的上谕。朱批是君主的亲笔,偏向口语化,内容较为简单,批答后交还上奏人执行。而上谕则部分是针对奏摺的长篇答复——朱批无法全写,故须另外拟旨;还有一部分则是宣布某项政令,而未必针对特定的奏摺。朱批在体裁不如上谕工整,内容也不如上谕翔实。不过,在奏摺兴起的初期,即康雍时代,君主往往青睐这种直接对话式的长篇朱批。 ??- ??到了清朝中期之后,军机处的作用逐渐凸显,稍微繁难的意见,都由君主口授大意,交军机大臣、军机章京拟定,再由君主覆审后发出。军机大臣所拟撰的廷寄是根据朱批扩充,所以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必须是饱学之士,纳亲自觉能力不够,他做军机之首时很多撰拟是由汪由敦代笔。军机处属于内廷,只负责处理给皇帝的奏折,属于密议。而翰林院和其他部门的拟撰是本章、圣旨包括邸报等,即公开的政府文书。 ??- ??除去侧重礼仪及外事的敕、诏、制、诰等文书,与日常政令相关的上谕可分为三类,都是由军机处拟定,有固定的格式,由张廷玉始创和完善。第一类是公开的“明发”,格式是“某年月日内阁奉上谕……”。第二类是寄送某个特定对象的 “廷寄”,格式是“军机大臣字寄某人,某年月日奉上谕……”,廷寄的承旨人是军机大臣,经军机大臣直接密寄相关责任人,该责任人一般身在外地。第三种叫做“交片”,对象是京中部院衙门,格式是“交某机构,军机大臣奉旨……”。交片是军机处行文的一种,但实则为军机处传达给京中部院的谕旨。 ??- ??不管是朱批还是廷寄上谕,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:亲笔的朱批固不用说,由军机处草拟的明发、廷寄、交片上谕,其中提到的内阁、军机处都只是承旨单位,而授命者当属君主无疑。朱批和上谕都属于内廷机密文件,不得公开。军机章京受军机大臣领导,是辅官,地位和能力都远不及军机大臣,但做了大量的实际文字工作。有意思的是,选拔军机章京时一个重要标准是此人的书法,字写得好的人有优势,很多人对此不满,觉得杜绝了真正的才人之路。傅恒推荐的汪承霈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章京例子。 ??- ??军机处这一模式被清朝的皇帝看作避免大权旁落的法宝,颇感自豪的优势制度。但事实上,皇帝的朱批很多是根据军机大臣的“议片”(短)/“议覆”(长),即内廷先对奏折作出处理意见,然后皇帝照搬或是改签。这类非正式“议片”/“议覆”只在内阁和皇帝之间流通。所以清朝的军机处和军机大臣制度从雍正后期开始,到乾隆朝早期完全成熟,事实上是国家的真正决策机构。皇帝所需要的是掌控内阁的便利和绝对权力,对政务细节,皇帝并不会经常改签,皇帝对军机十分倚赖。 ??- ??雍正的朱批很多是他内心的真实流露,非常有意思。但自乾隆朝开始,朱批已经是一种制度化的套话,比如“览”,“知道了”,“该部议奏”,“另有旨”,“单并发”,“单留览”,“军机大臣议奏”等等,这种套话的背后就是军机处与皇帝的共识,皇帝不想专断,所以皇帝不会直接在朱批里表露他的想法。这和乾隆的性格有关系,他和其父雍正不同,厌烦具体的行政事务,所以军机处必须高效运作,将一切安排妥帖。 ??- ??奏折制度从康熙朝的密折发展而来,乾隆朝开始,各级官员都可以给皇帝上奏折,导致皇帝的案上奏折堆积如山,而实质的效果就是扩大和加强了军机处对朝政的影响。间接效果就是皇帝的心思被隐藏,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到底想些什么,揣摩圣意更加困难。